三花智控与比亚迪搭建能源管理平台,助力节能减排
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深交所股票代码:002594)搭建了能源与碳排放管理平台,采集车间、产线、设备层面的数据,助力精细化管理工厂能耗,将实时能耗数据转化为碳排放,确保测量结果真实可靠。基于该平台,比亚迪测算出2023年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量为93万吨,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141万吨。
不过,上市公司在建设智能碳数据平台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鲍杰坦言:“建设智能碳数据平台有利于上市公司长期做好碳数据管理工作,但在建设初期,可能存在投入成本高、方法论缺乏、技术手段不足、通常需要依赖第三方支持等问题。同时,上市公司在建设数据平台时,还需要为公司碳数据管理设立指标和目标,明确碳数据管理的体制机制,将数据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有效落实碳数据管理工作。”
郭培源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建设智能碳数据平台需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碳排放属性,对于范围二的排放,由于外购电力的间接碳排放易于监测、易于收集数据,实施可行性相对较高。但对于部分范围三(注:上下游价值链的碳排放)的排放,需要通过计算估算来确定,而非直接监测,而这在智能平台中并不容易实现。”
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碳配额分配变化增加履约成本
在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中,碳排放权交易是一个显著特点。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允许企业买卖碳排放配额,以激励减排,推动环保技术发展。当某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时,需在市场上购买额外的配额;若排放量低于配额,则可将剩余的配额出售给其他企业。
电力行业代表华能国际(SH 600011)在其2023年ESG报告中表示,公司密切关注国家关于碳排放及碳交易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出台公司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确定碳交易管理机构及职责,明确碳交易准备、交易履约、风险管理等要求,平稳有序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顺利完成2021-2022年第二履约期。其2023年年报显示,华能国际2023年碳排放配额交易收益达2.96亿元。
传统能源企业中煤能源(SH 601898)选择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协调排控企业配额余缺,制定《碳交易基金预算与交易策略》,科学制定碳交易方案,对碳交易进行集中管理,确保7家重点排放单位均按期完成碳配额履约任务。
中国石油(SH 601857)建立了碳资产管理体系,制定了《碳交易管理办法》,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通过购买碳配额抵消碳排放,并在国际、国内自愿减排机制下推动自愿减排项目发展。2023年,公司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7家分(子)公司均将履行全部义务。
图片来源:中国石油2023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中国神华(SH601088)提到了具体数据,2023年,旗下排控企业完成碳市场履约,履约率100%,全年交易配额总量659.8万吨,交易金额约4.62亿元(不含税)。
今年5月1日,《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为上市公司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监管依据和监管细节。
鲍洁认为:“《条例》明确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逐步实行碳配额免费分配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有偿分配配额将增加控排企业的履约成本;大幅提高对碳排放数据造假等数据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短期内可能对重点排放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增加其对规则的‘适应成本’。”
打造绿色办公环境:“光储直柔”技术减少碳排放
除了在平台建设和经济手段上进行创新,上市公司还致力于打造绿色办公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办公作为一种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办公方式,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进员工的健康和福祉。
总市值超千亿的中国建筑(SH 601668)在ESG报告中直接将绿色办公作为独立部分进行阐述,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勤俭办企”活动,推动办公空间水、电、材等能效提升。例如,中国建筑打造了中国建筑低碳智慧示范办公楼。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地下室设置雨水收集池,用于植物灌溉和场地冲洗,采用智慧灌溉系统,每年可减少用水量约1700吨;在能源管理方面,应用光储直联技术,光伏铺设面积达到865平方米,每年可节电186万度,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年。
上海电气(SH 601727)表示,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大力倡导和践行绿色办公理念,制定年度管理目标,强调从绿色采购、无纸化办公、低碳出行、智能温控等方面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此,上海电气打造了“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构建智能空间管理策略,实现自助式空间运营管理,如自动调节窗帘升降、自动感应空间人员、控制空调及新风系统等,深度优化空间运营节能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花智控倡导创建绿色职场,鼓励员工在生产办公过程中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共同践行节约资源能源的行动。主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无纸化办公、采购环保办公用品、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等。
对于上市公司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鲍洁建议:“第一,上市公司应建立完善气候相关治理结构,在董事会层面关注这一问题,明确负责气候变化问题的部门或人员,并形成定期报告机制。第二,上市公司应明确公司应对气候变化或低碳转型的策略,制定明确的短、中、长期管理指标和目标,并将相关目标纳入公司日常经营和决策过程。”
她表示,上市公司还需要识别和评估气候变化对公司业务的潜在影响,包括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缓解策略。此外,上市公司还需要定期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并进一步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和投资者关系管理。
郭培源认为,上市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核算碳排放量(特别是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然后加强气候信息披露。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减肥,首先要知道基线在哪里,也就是现在的体重,然后才能制定计划。”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