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刷屏事件:网约车司机能否成为职场人的就业底线?
站长推荐:全网短视频去水印工具地址:https://quushuiyin.com
(图为早高峰地铁上人们上班)
同情网约车司机的群体,不仅仅是司机们,还有无数用失业后还能开网约车来安慰自己的打工者。在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下,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不需要年龄和专业技能,靠出卖体力就能赚钱的职业,成为了大众的心理退路。
但网约车司机真的应该成为职场人的底线吗?过去几年,网约车市场日趋饱和,月入过万早已是过去式。有司机反映,即使每天开车12个小时,扣除油费、保险费,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足6000元。
技术从来都不是就业的敌人,技术创新停滞造成的内循环才是敌人。
网约车的创新给市场带来了新一轮的就业机会,不仅接手了不少出租车司机的就业转型,也为更多职业发展受阻的白领、蓝领提供了就业岗位。但随着技术和模式创新的停滞,网约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到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已超过700万人,三年增长近3倍,而出行用户规模却在缓慢下降。
市场僵持与内卷风不断涌现,即便没有Carousel、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汽车的冲击,网约车市场也会因过度饱和导致供需失衡而出现自然淘汰。
萝卜快跑是旅游市场上的一条鲶鱼。
就像网约车在九年前刚出现时被视作洪水猛兽一样,无人驾驶汽车也因对司机就业的明显影响而饱受诟病。然而,网约车带来的新技术、新市场、新就业却被忽视,只有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才能真正激活市场。
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约车司机决定转行
一名出生于武汉的80后,是首批接受“鲶鱼”计划的网约车司机之一。
(网约出租车司机)
网上报道显示,2017年网约车如火如荼的时候,经营汽车修理店的80后陆冰结束了创业之旅,转型做网约车司机。然而2021年之后他的收入大幅下降,网约车平台不再给司机提供底薪和五险一金,而是要求司机自己去平台租车,自负盈亏,导致“每天睁眼就欠平台几百块钱”。
无奈之下,陆兵离开了网约车行业,加入新兴的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经过15天的严格培训,成为了一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员。
(无人驾驶安全员)
这是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最直接的工作之一。据介绍,罗博快跑的全无人驾驶汽车背后都有远程安全员,每个人平均负责管理3辆车,平时只负责观察车辆行驶情况,极端情况下,他们就会接手。
安全员多为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司机。据罗博快跑此前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安全员需持有C1驾照,驾龄3年以上,有网约车、出租车、公交车客运运营经验者优先考虑。
除了安全员,路博快跑智能管控中心还设有运维工程师、测试员等岗位。相比网约车的日常工作,成为安全测试员还能接触到自动驾驶的数据处理、软硬件维护等技术内容,从而开辟出更丰富的职业道路。
比如驾校毕业的李成,刚加入路博快跑时是一名负责接送乘客的安全员,大部分时间都坐在主驾驶位上观察车辆行驶状况,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才接手方向盘,确保行车安全。
入职两年后,李成的职责从初级驾驶员安全员转为道路测试安全员,面对车辆驾驶问题,向研发团队汇报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担任启航指导员,为新入职的安全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作为新兴行业,安全员、测试员、运维工程师、数据处理工程师等是无人驾驶汽车催生的最直接的岗位,过去几年,不少网约车司机、驾校教练、汽修从业者也纷纷加入上述行业。
新技术的产业效应:新投资和新就业
自动驾驶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整个出行产业链的驱动力。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比如在手机行业,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发展,不仅是苹果、三星、小米等手机企业的崛起,更是上游光学部件、摄像头、屏幕、传感器等产业的升级,而下游,手机操作系统的诞生更是催生了万亿级的移动互联网产业。
国泰君安证券近期的一份研报指出,胡萝卜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三个方向的产业崛起和发展:
第一是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的互联网公司。
第二是生产整车和零部件或者为互联网公司提供IT服务的产业链公司。
第三,有自动驾驶基础设施、车路云相关的公司。
张星是自动驾驶互联网公司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之一,因为看好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前景,他从医疗影像领域入手,如今已成长为络播快跑自动驾驶高级测试开发工程师,负责自动驾驶的“大脑”——感知与规划控制(PNC)的开发。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是一个需要从零开始探索的未知领域,充满挑战和潜力,是一条值得更多有志之士进入的赛道。
过去几年,自动驾驶行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从业者队伍,这支队伍遍布各家快速发展的自动驾驶公司,既有罗博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也有小鹏、蔚来、李想等造车新势力,还有比亚迪、长城、广汽等传统主机厂。随着罗博快跑在武汉初战告捷,点燃自动驾驶商业化的“iPhone时刻”,整个行业的规模化落地无疑将加速。
(自动驾驶产业已形成规模)
自动驾驶上下游产业链将在这场大爆发中迎来增长红利期。自动驾驶上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零部件厂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整车厂商、自动驾驶技术算法提供商以及运营服务商。以触控显示模组为例,去年该领域还处于低谷期,但今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兴起带动其进入上升期。有券商预测,触控显示模组提供商蓝黛科技的增速将达到400%左右。
除了单车智能,车路云被认为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也是自动驾驶的“中国方案”。其内涵是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进行融合。7月3日,首批车路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公布,车路云融合的落地也进一步提速。
随着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走向爆发式增长,必定会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这一点从各大招聘平台对自动驾驶人才的旺盛需求就能直观感受到。无论是自动驾驶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还是基础设施厂商,都在加速聚集新的人才。
从历史角度看,新技术从来都不是就业的敌人
从今天回头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对新技术的恐惧史,每当重大新技术、新机器出现,总会伴随着一些担忧、批评、质疑,甚至转化为抵制。
200多年前,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制新技术的运动——“卢德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导致大量手工艺人失业。工人们视机器为贫困的始作俑者。英国诺丁汉郡的袜商用织袜机织出廉价的袜子,严重冲击了袜工的收入。一位名叫卢德的工人首先毁坏了自己操作的织袜机,由此拉开了“卢德运动”的序幕。更多的织袜工人蜂拥而至,毁坏了工厂里的织袜机,运动随后蔓延到许多地方。
(图文:150年前英国工人为生计砸毁象征进步的机器,誓死捍卫手工生产)
然而,持续十年的“卢德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技术规律演进的方向,最终的结局是机器取代了人类,而选择拥抱机器的英国则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卢德运动”折射出人类面对新技术进步的恐慌与焦虑,在随后的新技术革命中,这种情绪依然不断重演。即便时隔200多年,我们或许仍觉得历史如此熟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能力有望掀起新生产力革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这一经典问题再次被提起。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而且未来也不会,因为人类的创造力是无法取代的。归根结底,我们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就业的敌人。
无数历史经验提供了相应的借鉴。纵观人类经历的前三次工业革命,每次的核心驱动技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凭借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把人从繁琐简单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卢德分子”担心的机器取代人的情况,最终并没有发生。相反,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都带来了新的产业机会和就业机会,而且这些机会和就业机会都是上一代的数倍。
被所谓“取代”的网约车也曾遭到传统出租车的抵制。2015年夏天,武汉长江大桥上大批出租车闪灯缓慢行驶,导致交通瘫痪。此举意在集体抗议网约车挤占出租车司机就业机会。但社会有自己的变革能力,9年前的抗议并未阻挡变革的浪潮。网约车随后发展到数十万、数百万辆,无数出租车司机也转型成为网约车司机。
如今处在风口浪尖的自动驾驶,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自动驾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司机的减少,但也催生了更多新职业的诞生。而且,被取代的传统司机,其实也已经逐渐转型、融入到新行业,享受着这一新技术带来的红利。不同的是,与古老的卢德运动相比,现代社会对于技术变革的接受度和适应度在不断提升,我们能够更加明智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